|
原标题 [南方低温冰冻天气炒热南北供暖“分线之隔”争议]
新华网贵阳1月6日电(记者王新明秦华江)“凝冻又来了,这湿冷实在太难熬了。”在中国西南城市贵阳,市民李文孝围着电暖炉不敢离身,抱怨着,北方早就供暖了,南方居民只能自己想办法。
在李文孝家中,一台电暖炉摆在客厅中央,因为取暖用电多,从12月到第二年的2月,每月电费多支出200元以上。
新年伊始,受强冷空气影响,一场猝不及防的冰雪凝冻再袭中国南方,贵州、湖南、浙江、江苏等地出现大范围强降温和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贵阳、长沙等市区内道路结冰、路面湿滑,南方电网多条输电线路出现覆冰。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南方大部分地区仍将持续雨雪天气,部分地区有冻雨,气温较低。
“如果说北方的冷透皮,那南方的冷就是透骨。”来自北方的彭剑说,他家在河北,2010年被公司派到贵阳办事处任职,今年是他在贵阳度过的第三个冬天。“虽然温度没北方低,实际感受比在北方过冬还难熬!”他说。
从东北来到南京工作的孔超说,东北的冬天,屋外寒风凛冽、室内却温暖如春。可在南方,即使空调、电烤炉悉数上阵,也抵挡不住无孔不入的寒意。
为躲避严寒,一些南方的老年人被迫选择了“候鸟式”过冬:天冷了,到海南等地避寒;天转暖了,再回到家中。
“随着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传统的秦岭-淮河南北供暖线有不合理之处。”贵州省政协委员聂坤琪说。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等制约,中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供暖室温标准为16℃至18℃。
“南方现在越来越冷,供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聂坤琪说,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南方城市居民对集中供暖的呼声日高,冬季供暖在中国南方城市日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聂坤琪介绍,近年来,12月至次年2月,贵阳月均气温一般在1℃之下,最低达到零下6℃;月均湿度在70%至80%之间,最高达到95%。其中,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就降低1℃。照此推算,贵阳这三个月的月均气温在零下6度左右,当湿度达到95%时,实际的感受相当于零下11℃。
对于南方集中供暖,一些专家也表示了担忧。
“很多城市原来的规划建设中没有考虑集中采暖设施建设,供暖作为一种大规模、系统化的公共服务,市政热力管网、热交换站等设施施工难度很大,特别是保证工程安全更需要非常细致的规划。”长期研究城市规划的东南大学教授周琦说。
是捍卫60年前制定的供暖红线,还是顺应数亿人呼声,力推南方集中供暖?不少人通过网络等呼吁,供暖已成为关乎南方居民冷暖的民生大问题,背后体现的是社会公平。但不少专家也提出,中国南方供暖将面临着节能减排压力的严峻挑战。
就在一片争议声中,武汉、南京等地开始“试水”供暖。2012年底,武汉东西湖区与神华集团就热电联供项目签订合作协议,神华集团将投资55亿元,在东西湖建设两台共70万千瓦热、电、冷联供机组,供暖范围150平方公里,惠及市民上百万人。
“南方可因地制宜地采取"分散式集中供热"供暖方式。”周琦说,把过去一个城镇只有一个供热中心、一个大集中的热源点,改变为分建若干个热源点,采用环保高效锅炉,提高供热效率,减少污染,降低费用。根据估算,分散式集中供热可为每个家庭减少取暖支出两至三成。
聂坤琪建议,在供暖工程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多渠道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以企业为主体,政府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供暖项目建设。
“供暖工程的建设一定要兼顾民生和环保。”周琦说,针对低收入群体及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可适当增加政府补贴,减轻其取暖负担。
作者:王新明秦华江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