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学首批城市管理大陆访问学者 张勤福
一个热门而陌生的词汇——“低碳城市”,近年来在世界舆论的上空盘旋,逐渐进入我国社会精英的视野。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已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每一个有历史责任感和执政责任心的城市管理者来说,“低碳城市”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时代话题。
然而,这又是一个不少领导干部感到陌生的话题,大家需要一个综合性的了解。今天,我就试着将“低碳城市”的各种基本知识,归纳整合起来,再加上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大家进行一次交流探讨。
我今天发言的眉题有八个字——“紧扣国情,抓住节点”。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我国学术界和实业界,在探讨“低碳城市”这个话题时,大都是侧重介绍、阐释国外的理念和经验,实现“低碳”的重点和办法,也大都是强调要砍掉或严控污染性能源(比如煤炭),增加或者全部采用清洁能源(比如水能、风能、天然气等),以为这样就是抓住了“低碳城市”建设的“牛鼻子”。我个人认为,在现阶段,这一“砍”一增解决不了中国的现实问题,因为它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
我国的能源国情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一句大白话:“富煤少油气,风、水跟不及。”上苍赋予我们中国的能源贮藏95%都是污染性能源煤炭,相对干净的石油和天然气加起来还占不到5%。至于风电和水电,所占比例就更少,靠它来支撑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根本就来不及!中国是世界第一用煤大国。砍掉煤炭就等于砍掉了经济发展的命根子。大量增加使用清洁性能源,我们暂时又拿不出来,其结果必然是裹足难进,贻误大局!
西方国家目前处在“后工业时代”,它们靠大量消耗碳能源来发展经济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大量消耗碳能源是刚性的,无法回避的。面对我们这样的能源国情,建设“低碳城市”的出路在哪里?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尽量砍掉煤炭,大量使用清洁能源吗?显然不行!唯一的出路就是采用高科技手段,使煤炭洁净化燃烧,使之达到清洁能源的排放标准。变“砍掉”为“洁化”,这才是在中国建设“低碳城市”的“牛鼻子”!
牵住“煤炭洁净燃烧”这个“牛鼻子”,扎扎实实地攻克一些“节点”,一步步推进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比什么空谈都要强。所以,我才不揣浅陋,选定了“紧扣国情,抓住节点”这个题目,和大家一起探讨“低碳城市”建设问题。
破题之后,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正题。下边我讲三个问题:一、什么是“低碳城市”?二、“低碳城市”的由来和发展;三、怎么建设“低碳城市”?
一、 什么是“低碳城市”
如果要寻求一个定义的话,“低碳城市”可以这样表述——
“低碳城市,是指经济发展以‘低碳经济’为模式,居民生活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特征,政府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发展蓝图的城市。”
从我们中国的国情来说,所谓“低碳城市”,就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前提下,确保能源 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这两项都处于低水平。
为了弄清这个概念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1、城市的含义
城市是一个集约人口、经济、交通、文化的综合地域系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中国古代文献认为“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城”在古代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市”为初期商品交易之所。城市是由“城”和“市”二者不断渗透融合而组成的。古罗马的城邦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
城市早期是与乡村的概念对立存在的。但随着世界城市化的不断进展,二者互相融合,界限已不是那么清晰,城市的工业向乡村扩展,工商业发达的乡镇逐渐与城区毗连。我国近年来提出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方针,城乡的融合在加快。所以现在提出“低碳城市”的范围,并非专指城区工商圈内的部分。
为什么近年来,总是以城市为重点提出各种创建活动呢?因为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城市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中心,城市是消费能源、产生污染的集中地。城市政府对能源配置、经济发展、社会规划、居民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作为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建设“低碳城市”是责无旁贷的神圣天职。
2、“低碳城市”的三个内涵
城市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情况千差万别,但都包含了三方面的主体。既:城市经济主体——企业;城市生活主体——居民;城市管理主体——政府。建设“低碳城市”,对这三种主体都有明确的要求:
A、以企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建设主体,必须以“低碳经济”作为自己的运行模式,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努力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譬如,优先采用高科技新成果,使主能源煤炭实现洁净燃烧(这项技术在我国西部已经问世,并已取得良好效果);与此同时,尽量用水电、风电、生物电代替火电,改变或取消传统的污染加工方式等等。
B、以居民为主的城市生活主体,必须以“低碳生活”作为自己信奉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在各种生活细节上做到低碳、绿色、节能。譬如家庭全部换用低碳节能的节能灯具、节能家电;出行尽量使用自行车,减少私家车排污;取暖、烹饪尽量采用电能、太阳能、使用循环水等等。
C、以政府为主体的城市管理主体,必须以建设“低碳社会”,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和规划的蓝图。运用法规、行政、宣传、示范等多种手段,制定本城长远的低碳发展规划,严控造成污染的碳源,创造绿色环境,植树造林,保护湿地,培植各种吸收碳污染的“碳汇”设施,使低碳经济运行和低碳生活普及活动,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相辅相成,同步提高。
以上三点就是“低碳城市”的三项内涵。简单地说:“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管理”,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低碳城市”概念。
3、低碳城市的标准
人类社会走过了“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在走向“低碳化”。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阶段,建设“低碳城市”是城市品牌的一个新标高,全球都在探索,至今还没有一个世界统一的具体的标准。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中科院曾提出了一个评估低碳城市的标准体系。该标准提出了“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四个大类,共计12项相对衡量指标。从总体上说,如果一个城市的低碳生产力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即可被认定为“低碳”。
低碳城市的四项评估标准:
低碳生产力——是指经济生产活动中产出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多少这两项指标。其测量办法和我们现行的“单位GDP能耗指标”与“碳排放强度指标”,是一致的。总的是看你的能源节约多少和污染排放减少多少来决定你的“低碳生产力”的高低。
低碳消费——通过对居民各种消费行为的考察,确定人均碳排放和户均碳排放这两个指标。
低碳资源——是指一个城市所消耗的全部能源中,低碳能源(如天然气、风电、水电等)占多少份额,单位能源生产的碳排放量和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覆盖率的多少。
低碳政策——是指一个城市是否制订了低碳发展政策及规划,实施规划达到的成效和公众认知水平,节能减排的奖罚措施等。
如果这四项内容的考核都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以上,并和当地的“小气候”相一致,那就可以说基本建成了“低碳城市”的雏形。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任驻华代表夏堃堡先生指出:“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发展趋势看,“低碳城市”建设涉及到人类生存、居住、发展的各个方面,正成为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新颁布的“十二五规划”中都明确提出,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根据这一要求,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除了少数几个大城市以外,大部分将是我国发展空间更大的二、三级城市。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顺应历史大趋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改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历史和人民把管理一座城市的重任放在我们肩头的时候,如果你不想落伍于时代,不想有负于重托,就一定要下功夫学习、研究“低碳城市”知识,迈出坚定的探索步伐!
二、“低碳城市”的由来和发展
“低碳城市”这个概念,发源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迄今还不到十年的历史,由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国际上近年来大行其道,在我国还整体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下边,我想以编年史的形势,介绍一下它的由来和发展。
1、“低碳城市”概念的提出和初步实践
A、国际动向
“低碳城市”源自于低碳经济,后者是基础,前者是上层建筑。
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可以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低碳经济”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系统提出来的。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并能创造更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即以1990年碳排放水平为基准,到2050年减少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同时,英国着力于发展和输出先进技术,引领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环境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此,英国建立了完善的减排政策措施体系,包括:推动立法,通过《气候变化方案》;制定气候变化税等经济政策,推动建立全球碳交易市场;在技术上,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的投入;同时强调建筑和交通等重点部门的减排。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提出了著名的《斯特恩报告》。他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就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重大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自从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不少人都认为,没有“低碳社会”就无法发展“低碳经济”。如果没有消费者的觉悟和支持,政府将很难推动各种低碳措施的落实。
于是,日本政府与学者于2004年开始对低碳社会模式进行研究,并与2007年颁布了《日本低碳社会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以日本2050年CO2 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70%为目标,提出了低碳社会模式。日本低碳社会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⒈在所有部门减少碳排放;⒉提倡节约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质量的生活;⒊与大自然和谐生存,保持自然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的本质追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国提出的“低碳经济”,日本提出的“低碳社会”,二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框架。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确定了方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号)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国外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也作了较多实践,取得了不少经验。如阿联酋阿布扎布建设的“零排放”生态城Masdar,该城以零碳和零废物为目标,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英国筹建的贝丁顿社区是世界上第一个二氧化碳零排放区,也是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中“零碳馆”的原型。贝丁顿社区建在一片垃圾回填地上,由英国顶级的生态设计师主持设计。社区中的建筑采用环保材料,并通过对阳光、水、风能和木材的循环利用,实现“能源O消耗”。屋顶的风帽可以实现空气流通和热回收,太阳能板则可以通过太阳能制热与发电。楼顶、外墙和楼板都采用300毫米厚的绝热外层,窗户选用内充氩气的三层玻璃窗,窗框采用木材,以减少热传导。
B、国内动向
面对全球热议低碳发展的新形势,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从国家层面上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问题。紧接着,2007年9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张。2010年3月全国政协的“一号提案”内容就是低碳环保。
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则是从2008年开始提出来的,至今仍处在探讨阶段。上海同济大学潘海啸教授在《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低碳城市”概念,其后又发表一系列文章,论述了低碳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土地使用以及低碳城市规划等问题,对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有较好的借鉴意义;2009年7月1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城市与发展规划国际论坛上的演讲《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提出了低碳城市和低碳规划的想法,强调了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此后,国内各专家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争论。
清华大学于2009年1月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紧接着,无锡成立了“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这是我国首家专门从事低碳城市建设研究的机构;2010年3月19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这是迄今首个最为完善的国内评估标准。
在低碳城市实践方面,2008年1月,国家建设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与上海共同入选成为首批试点城市;同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保定市政府也正式发布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中国电谷•低碳保定”成为保定新的城市名片主题语。上海在同时以建筑节能考察为突破口,开始了“低碳城市”建设的探索。国内其他有条件的城市,也开始对“低碳城市”进行理论研究和初步实践。
2、国内探索“低碳城市”建设的几种类型
2011年8月18日,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南昌、保定8个市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明确了试点的五项具体任务:①编制低碳发展规划,②制订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③加快建立低碳排放的产业体系,④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⑤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其他一些城市也开始了自发的尝试和探索,各有特点,进展不一,大体有三种类型:
一是局部尝试型。如上海在抓好城市建筑节能、产业降耗的同时,重点选择世博园作为示范点,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全过程都贯彻低碳理念,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
二是特色专业型。如保定,举全城之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新产业,初步形成了“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六大生产体系。被称为“中国电谷”。
三是体系规划型。比如吉林市,发布了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找准关键行业,带动整个工业体系改善结构、降低能耗,实现低碳转型。
下边介绍几个城市的具体做法:
(一)保定低碳城市特点
保定的做法可以概括为8个字:“产业先导,政府推进。”保定以自己拥有的光电等新能源产业为主要抓手,带动整个城市生态建设,推动交通、建筑产业、生活领域的节能减排。主要抓了六大重点工程。即:“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同时强调公众积极参与节能活动,政府从自身节能做起,打造低碳政府。通过示范循序渐进,使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低碳化社区逐步扩大,成为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减排的重要平台。通过科学规划和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实现交通的低碳化。
(二)上海低碳城市特色
上海低碳城市特色,可以概括为“节能降耗,完善法规,多层次展开”。
上海建设低碳城市重点关注建筑物节能和工业降耗。建筑节能的决心、力度、措施堪称全国楷模。他们认真完善了节能减排的地方法规,广泛采用建筑内外隔热技术和多元节能技术,实时监控,公开能耗,且标准高于国家一般要求。在大厦如林的上海滩,对一座座大楼进行了耗能和污染排放摸底,通过建筑节能和工业降耗,有效降低CO2排放量。构建节能减排的技术体系和组织保障,包括建立引导机制和逼迫机制,通过人大立法,使减排奖罚管理法制化。同时努力扩大排污少、耗能低、就业容易的第三产业,为净化上海发展环境奠定了基础。
(三)南昌低碳城市的探索
南昌“低碳城市”特色,注重绿色规划和低碳产业相互促进融合,提高城市“碳汇”能力,从增加碳汇、减少碳源两个方面改变城市形象。他们的口号是“森林城乡,花园南昌”,按此标准进行城市规划,主要是保留老城外围的湿地森林,跨过去到林地对面建设新城,使森林湿地展示在城市新格局的中部,扭转城市缺树木、空气质量差、交通拥堵等问题。构建城市“绿肺”建设5大森林公园,具体有:艾溪湖湿地森林公园、天香园候鸟森林公园、八大山人景区森林公园、卧龙山森林公园、梅岭森林公园。同时加大速生树的种植量,依山、沿江、环湖、顺道建造森林景观带,最终筑起环城森林圈,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起到为城市调温、过滤灰尘、降噪音等作用。
南昌的低碳产业规划集中在4大低碳经济示范区。其主要支柱是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照明,围绕配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延长产业链,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
这些低碳产业成果又为城市规划增添了新内涵,“十城千辆、十城万盏”项目开始示范应用,既:在公交、出租、公务等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并在城市道路、隧道、车站、体育场馆及广场等公共场所,全部采用半导体照明节能路灯。“低碳城市”建设活动,使南昌这座老城成了中外瞩目的新品牌!
3、无可回避的人类发展课题
尽管以上这些城市的探索还只是零星的、初步的,但他们的城市管理者抓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为广大人民和子孙后代办了大好事。
建设“低碳城市”,不是我们主观上想干不想干的为题,只是一个迟干、早干都必须干的大问题。资本主义200年来的发展和繁荣,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成果,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矿石燃料能源,在这“小小环球”上制造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有害污染物。温室效应导致了地球变暖,两极冰融,海平面上升;空气环境污染,加剧了人类各种怪病的滋生。人类不得不严肃面对这一系列危及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
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中国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目前,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碳量最大的五个国家是美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和日本,排放量占全球一半。从国际分工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制造业基地。2006年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290.95亿吨,中国就排放60.17亿吨,占全球1/5还要多。我国是世界钢铁、煤炭、水泥第一消耗大国,单位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是日本的7.6倍,是美国的4.2倍,是印度的1.5倍。大气污染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因此,中国政府已对世界做出了庄严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我国正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的现阶段,这份“承诺”是何等地沉重!我们必须通过建设“低碳城市”,来履行对世界也是对子孙后代的历史责任。
另外,从品牌营销学的角度看,创建“低碳城市”可以打造一张闪亮的地域名片,有利于吸引资金、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优化,提高能源效率,推动居民生活行为低碳化。在推动“低碳”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各环节过程中,还可以打造出相当长的新产业链,提升自己经济竞争的后劲。
三、怎样建设“低碳城市”
应该说,这是一个至今尚没有完善答案的新命题,因为各国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这里只能介绍一些主要思路,供大家参考。
我希望大家明确一个原则、弄清两个概念,先抓五个“节点”。
1、明确一个原则——建设“低碳城市”必须紧扣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去干。
紧扣国情主要是两点:
其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又是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对污染性能源的需求是刚性的。我们只要采取多种措施,将单位能耗和污染数量相对降下来,就是对世界“低碳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一点和西方国家不同,他们现在处于“后工业时代”,追求的是绝对的“减碳”,砍掉一切污染性能源,代之以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前他们已经靠使用污染性能源,走过了“工业化”阶段,富了,强了。现在回过头来,要求发展中国家和他们一样绝对“减碳”,能行吗?除非我们把发展的脚步停下来,否则根本做不到。这既不公平也不现实。所以,在中国建设“低碳城市”,必须以保证经济高速发展为前提。
其二、建设“低碳城市”必须立足于我国能源结构的实际。所以,这里我要多费点篇幅,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国能源的实情。
我国目前的能源“家底”怎么样呢?前边我说过,就是“富煤少油气,风、水跟不及”。西方倡言要砍掉的污染性能源——煤炭,正是我们拥有最多也离不了的东西。
先看石油的“家底”吧——
一是我国石油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而人均石油储量却只占世界的2.4%。
二是石油对外依存度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石油需求量为3.93亿吨,其中国内生产仅1.89亿吨,从国外进口2.038亿吨,进口石油量首次超过国内自产,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2%,突破了50%的国际能源安全警戒线!
三是缺乏战略库存。国际能源机构要求,国家至少应保有维持90天的战略储备量。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拥有158天、161天和127天的石油储备量,较小的韩国也有74天的储备。而我国由于消耗量太大,却长期基本没有石油战略性储备,全靠石油系统内部的企业库存支撑,只能应付5-7天的石油需求。
四是石油开采成本太高。我国石油大多属于陆相成油结构,开采难度大。国外钻采石油几十、几百米就会出油,我们则常常钻采几千米甚至上万米,导致成本居高难下。
再看看我国天然气的“家底”——
一是人均天然气储量匮乏。2005年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仅为世界总量的1.3%,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在我们这几百万个企业、5亿多户家庭的泱泱大国里,这么点天然气怎能满足消费呢?我们都非常清楚,实际上我国各地使用的主要能源还是煤炭。
二是采、输规模小。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中国天然气规模普遍偏小,气源不够丰富。从勘探生产到配套输送,整个过程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截止目前全国只建成3座液化天然气(LNG)工厂,输送管网也偏少。
三是国外进口气价不稳、风险大。随着需求猛增,我国目前已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只有依靠俄罗斯、中亚等周边国家管道输气,以及从澳大利亚、非洲等地船运液化天然气,运程远,风险大,气源份额受制于人,且价格高低不稳。
四是供需缺口甚大。现在全国30个省市区都在使用天然气,居民、公共福利及工业用户用气量越来越大,每年以16%的幅度递增。2008年全国天然气产量为774亿立方米,而当年消费量却达到807亿立方米,消费已大大超过生产。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全国短缺天然气将达300亿立方米!于是,我国各地不断传出“油荒”、“断气”的消息。
面对如此脆弱的油、气供应链,我们停用污染性能源煤炭能行吗?
再看看其他新能源的“家底”吧——
目前,全世界可再生能源所占的份额甚少,据专家估计,未来的四十年内,人类的能源消费仍将以煤碳为主。在我国,可再生能源则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即使包括水能发电这一大块,可再生能源也只能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比如,我国目前开发的风电装机容量仅仅占风力资源的0.1%!至于“生物质能源”这一块,在我国更是凤毛麟角!
回过头来看看我国的煤炭“家底”吧——
我国是世界头号煤炭大国,现在煤炭矿区达6019座,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10201亿吨,占全国能源储量的95%,每年人均可采煤炭为90吨,而人均石油可采量仅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仅0.1万立方米。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只能主要靠煤炭过日子。
历数我国这些能源“家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中国,建设“低碳城市”,要想砍掉污染性能源煤炭,代之以清洁的新型能源,是行不通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尊重中国国情,变“砍掉”为“转化”,寻求高科技手段,让煤炭和天然气一样洁净燃烧起来。舍此别无它路!
要让煤炭燃烧得像天然气那样又节省又干净,行吗?当代科技技术已经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一种名为“海浪高效节能微排放燃煤锅炉技术”的创新成果,已在我国西部问世。对这项世界独有的节能减排技术,我们后边再细谈。
2、弄清两个概念
建设“低碳城市”应该弄清两个常用的概念:碳源和碳汇。
A.碳源——是指产生二氧化碳之源,泛指城市和大自然中向大气释放碳的一种环境“病灶”。譬如各种炉具、燃烧供热设施,火电站,汽车尾气,耗能的建筑物等等。
B.碳汇——是指汇集、吸收、清除二氧化碳的各种设施、活动和运行机制。这个名词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它主要指能吸收、储存二氧化碳的森林、湿地、水面等。
建设“低碳城市”,虽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说穿了就是做好一个“加减法”,即:努力增加“碳汇”,千方百计减少“碳源”,形成环境的良性循环。
我们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个“加减法”来布局。3、抓好几个“节点”。
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不抓“节点”就难以真正落实。
目前,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正在试点探索,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个人认为,现阶段的重点首先必须制订一个规划,先抓好五个“节点”。
建设“低碳城市”必须由政府超前规划大力推动,坚持由点到面,示范带动,全民参与,分步实施,围绕“碳汇”和“碳源”的加减法,结合本地特点,确定量化的目标,加快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两方面的转变,扎扎实实地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制订规划,建议从“理念、产业、管理、生活”四个方面去考虑。
一是理念的培育。“思想先行”历来是我们的优势和传统。只有让人人心里有了“低碳城市”,才能在地面上建成实实在在的“低碳城市”。要采取多种手段,强化教育引导,如举办多种形式的知识讲座、图片展览、干部培训、校园活动,广泛宣传低碳知识,开展全民创建;在一些基础好的社区、机关、商场、学校,建立低碳教育基地,进行示范引导和传播。
二是发展低碳产业,顺应世界潮流,大力发展先进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设施农业等低碳项目,完善绿色农业监测体系,努力提高新型能源在整个产业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三是加强低碳管理,构建节能降耗监测管理体系,全面量化工、农、交通、建设等领域的节能降碳指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采取超常规措施,强力推广最先进的煤炭洁净燃煤技术(如“海浪高效节能微排放燃煤技术”)。优先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车辆,切实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四是倡导低碳生活,鼓励低碳消费方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湿地、水面,以提高“碳汇”能力;鼓励城乡居民购买使用环保、绿色的生活日用品,投资推广节能灯具、厨具、电器,引导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从高碳向低碳模式转变,力求减少来自居民生活消费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理念、产业、管理、生活”这四个支柱,就撑起了“低碳城市”建设的规划框架,再将以下五个“节点”作为具体的“抓手”,就可以迈出比较实在的探索步伐。
为了便于大家好记忆,我将以下五个“节点”,分别冠以“火、金、木、水、土”的简称表述一下,仅供参考。
火。——这里说的“火”,指的是城市生产、生活中的燃烧方式。大大小小的燃烧锅炉、火力发电、集中供热、供冷的主机等等,都是城市产生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碳源”。先抓燃烧方式的低碳改造,节能减排就能奏功其半。现在,各种国外的资料和专家们都在说,要实现城市低碳,首先就得大量改用清洁能源,尽量使用风电、水电、太阳能光伏电、生物质电等可再生能源,最起码也得尽量使用比较干净的石油、天然气燃具,严格控制并逐步减掉污染大的煤炭。这种想法无疑是对的,在有条件的地方或西方富裕国家,也取到了明显成效。但在中国现阶段,靠这种做法是建不成“低碳城市”的!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上天给予中国的资源禀赋,95%都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加起来占不到5%;新的可再生能源虽然很干净,可数量太少,根本满足不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能源需求。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再快,也跟不上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建设大潮,这就像让蚂蚁去推动车轮一样,完全不合中国实情!唯一的出路,就是把上天留给中华民族那大量的煤炭用起来,并让它和天然气一样洁净地燃烧。
我们的煤炭虽然多,但仍然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从经济学角度看,能源和环境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两个主要瓶颈。专家指出,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中国人要达到欧美国家的生活水平,需要两个地球的资源。我国GDP每年的增长都不低于8%,可资源仅能支持经济发展到4%,很多资源已过度开采,所以节约能源也是一件天大的事!
既要使煤炭洁净燃烧,又要大幅度节省煤炭,对于建设“低碳城市”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双重难题。现在,解开这个难题的高科技办法终于出现了,那就是诞生于陕西宝鸡国家级新技术开发区的“海浪高效节能微排放燃煤锅炉技术”。
这种技术将国内外最先进的五大燃烧技术,既:“新型洁净燃烧技术”、“超导传热技术”、“余热回收技术”、“独创三联塔除尘脱硫技术”和“烟气再循环燃烧技术”,集成融为一体,可以节约煤炭30%,燃烧达到前所未有的洁净。这种燃煤锅炉不用高大的烟囱,出气口温度低,即使挂上白衬衣几个小时后也无焦无灰。请看看国家权威检测部门对这种燃煤技术检测的结果:
A.显著节能——节约煤炭30%,运行成本只有油、气、电锅炉的1/3—1/6。我国工业锅炉年耗煤6亿多吨,如果全部改用这种锅炉技术,每年就可节约煤炭1.8亿吨,按国际标准折算,等于减少了二氧化碳4.4亿吨!
B.效率超凡。煤炭燃烧率高达98.8%,总热效率达88.4%,可以说搾尽了煤炭的热能,前所未有地降低了成本。如果用于城市集中供热,每平方米收费可以比现在降低一半,如果全国668座城市都采用这种先进燃煤技术,仅取暖费一项,每年就可为全国人民节省110多亿元,还可大大降低各城市的空气污染。
C.污染排放极少,各项污染排放物均大大低于国家限制标准,有的甚至低于石油、天然气锅炉的排放标准。尤其是国际普遍关注的有害污染物二氧化硫,其排放量已降到“N.D(低于最低检出限)”的洁净程度!(我国目前允许天然气锅炉排放二氧化硫的国家标准为100毫克/m³,而这项技术已使二氧化硫排放接近0)。
又如国际公认的有害排放物氮氧化物,北京市严格规定天然气锅炉排放不得超过200毫克/m³,而这项发明已使氮氧化物排放降至39毫克/m³,仅是天然气锅炉标准的1/5!千百年来,燃煤飘向空中的烟和尘,大都在这种锅炉系统中燃烧殆尽。采用这种突破性技术,公认污染大的煤炭,也会变成“洁净能源”!试想,如果我国大大小小的城镇和住宅区都采用这种技术建设集中供热设施,我国的城市品质将会得到多么大的改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部等六部委领导、专家、对这项创新成果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联合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2009年4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还为此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了《中国节能减排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项成果。
更可贵的是,依托这种新技术,还催生了“城市分散式集中供热”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灵活在一个住宅小区或一座酒店,建一套燃煤集中供热系统,设备甚至可以安装到地下室,在地面上种草栽花,布设建筑小品,美化环境,节约用地,易于管理。有效地消除了我国城市集中供热投资过大、管网过长,热损耗多,污染较大等弊端。
我们建设“低碳城市”,如果抓住这种创新发展成果,扎扎实实地推广落实,切实改变燃烧方式,就是抓住了我们这个多煤国家节能减排的“牛鼻子”,成效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金。——这里所说的“金”,指的是一个城市的企业,特别是加工业的改造和布局问题。
企业是我们城市发展经济、丰盈财政的“金蛋蛋”,在创建“低碳城市”过程中,对这些“金蛋蛋”的引导、干预应该有所侧重和加强。
首先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普及新型节能减排技术(如前述之“海浪洁净燃煤技术”)。排查本地的重点污染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制定阶段性的全市减排目标,并将这种些目标进行分解,定期督查。使企业明白: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是低碳、绿色、生态的竞争,谁拥有低碳优势,谁就在市场上占据了决胜未来的制高点。如果企业做不到低碳和绿色的话,将来不要说参与竞争,就连准入都是问题。通过低碳技术改造,尽快突破城市发展的“锁定效应”。(所谓“锁定效应”,指的是相对落后的城市,其基础设施、机器设备等大件,一经购买使用很难轻易废弃,在相当的历史时期内,会将投资、技术、人员培训、管理流程等,“锁定”在一个层面上,不利于对先进国家的追赶。)
其次新建的工业企业应筑起低碳绿色的“壁垒”,大力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项目,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把低耗能、低排放作为“选商引资”的重要标准,决不放松。
在现阶段,我们既不能为建设“低碳城市”而影响经济的高速发展,又不能为了高速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对企业这种“选新改旧”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低碳标准。像保定市那样,在改造效益不好的传统产业、引进新的产业项目时,目光瞄向世界前沿,转产开发光电、风电、节电等六大新能源产业集群,一举奠定了“低碳城市”建设的良好基础,让企业为城市产出越来越多的“绿色金蛋”。
木。——这里所说的“木”,指的是大力开展城市植树造林,让绿色铺满我们的生存空间,通过树木、花草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实现“生物固碳”,优化空气环境。如一些城市开展“路边、河边、院边、楼边、墙边……”等“十边植绿”活动,楼顶、洋台建造小小花圃活动等,借千家万户之手,营造有效的天然“碳汇”设施,不失为一种固碳降碳双给力的创意举措。
保定城西北角,原有一片2300多亩的空地,堆放着热电厂2千多万立方米的粉煤灰,多风季节风卷煤灰直扑市区,人称“黑风口”。后来他们在这里广植树木,开辟为新能源风电产业园,首期10个低碳项目入园,预计产值过百亿元,使污染得到彻底根治,“黑风口”变成了能吸碳固碳的“绿风口”,为“低碳城市”建设增加了新亮点。其实,像这样可以植绿改造的地点,各地都有不少,只要我们有清醒的“碳汇”意识,不须投巨资,即可见实效。
水。——这里说的“水”,指的是节水降碳和通过水面、湿地来固碳。
水是生命之源,当然也是“低碳城市”建设要抓的重要节点。全球缺水,世界银行官员预测未来“水资源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地球上水量虽大,但真正供人能用的淡水只占2.5%,而这2.5%大部分(约70%)又都被冻结在南北两极,能供人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总水量的0.26%!中国人的淡水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排在全世界第109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全国城市有一半缺水。现代城市用水都要通过消耗能源来获取,所以节约用水本身就是减碳的行动。采取多种措施节约用水,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废水、污水处理,进行循环利用,是节水、降碳的重要措施。目前世界通行的十种水处理办法,如“沉淀过滤法”、“活性炭吸附法”、“逆渗透法”、“超过滤法”、“紫外线消毒法”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的弊病——无法消除异味臭气。所以,尽管我国300多座城市都建了污水处理厂,但循环利用率并不高。处理、净化之后得到的“中水”,只是用于火电厂发电,无法进入生活领域。
努力增加、管理、涵育好城市的水面、湿地,是“物理性固碳”的重要措施。因为水面、湿地都能有效地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但随着时间推移和水质的富营养化,异味和臭气亦然会出现并难以消除。
臭气是世界公认的七大环保难题之一,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被称为“隐形杀手”,其中所含的氨、烷等,也增加了城市空气的碳含量。臭气压不住,抓不着,除不净,使用化学除臭剂又会对人造成二次污染。这似乎成了建设“低碳城市”,向臭气、臭水开战的又一道难题。
现在,这个世人共忧的难题也被我国西部的科技工作者破解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富安公司的科研人员联手攻关,他们从秦岭山区1万多种菌株中,筛选出了可以除臭抑菌的活性微生物,制成了名为“万洁芬”的生物除臭剂,喷洒之后,可以迅速“吃”掉空气或水中的臭气分子,抑菌消毒,没有任何污染,曾在汶川大地震等灾害现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运用微生物研究的这种最新成果,对臭气、臭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快水循环,从而降低城市碳污染,无疑将会使“低碳城市”建设取得立竿见影的治理效果。
其他通过水来降低碳能消耗的新能源设备还有不少,比如用10平米的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就可节约1800公斤标准煤。使用地源热泵来供暖和制冷,每年每平方米面积可节省标准煤40-70公斤,减碳效果十分显著。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应该发动群众广泛应用。
土。——这里所说的“土”,是指城市的垃圾治理。这也是建设“低碳城市”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节点。
现代城市人口高度聚集,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人口,排泄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可谓呼气成霾,滴尿成河,弃屑成山。垃圾就在人们不经意中,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一个重大障碍。因为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氨、烷、二氧化碳、腐败有机质,是一个重大的“碳源”。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市人均年产垃圾880斤,全国主要城市年产生活垃圾就达1亿6000万吨,足可以埋掉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被周边的垃圾带包围着。北京、上海、广州每天产出垃圾都在1万8千吨以上,城郊堆放的垃圾山有20层楼高。城市垃圾仍在以每年7%—10%的幅度增加,许多中等城市也都深陷“垃圾围城”的困境之中。
垃圾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据国外研究统计,全球含碳的甲烷排放有11%来自于垃圾填埋场,一吨甲烷就相当于21吨二氧化碳的污染。如果把我们中国每年填埋的一亿多吨生活垃圾中的气体,全部收集利用,就相当于增加了7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够全国使用二个月。如果这些垃圾除臭后分类处理,进行资源化加工,年创收额可达2000多亿元!这是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建设“低碳城市”,一定要把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列为重要议题。
目前我国垃圾处理处于低水平状态,大都采用堆肥法、填埋法、焚烧法三种方式简单处理。堆积造成垃圾围城,污染空气,渗滤液恶臭、滋生病菌,使地下水质恶化;焚烧产生二噁英、苯并芘等致癌物,造成碳的进一步扩散。
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采取坚决的措施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运用高科技手段,使这个恼人的“碳源”变成有用的资源。可以采用前述的“万洁芬”生物除臭剂,对垃圾进行全方位的生物除臭,全面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分类加工,最终达到零废弃的目标。对此,笔者研拟了一套完整的方案,择机和大家另行分享。
以上我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三个大问题:什么是“低碳城市”?“低碳城市”的由来和发展;怎样建设“低碳城市”?通过这短暂的探讨,我希望大家主要记住三点:
一、“低碳城市”有三方面内涵,即:经济发展要按低碳经济模式运行;城市居民要过好低碳生活;政府要以低碳社会管理为目标。
二、建设“低碳城市”,一定要牢记我国是世界头号煤炭大国这个国情,实事求是地就行推展。
三、要因地制宜地制订一个详细创建规划,先从“火、金、木、水、土”五个具体节点抓起,脚踏实地干,然后全面铺开。
总之,还是标题那句话——
“紧扣国情,抓住节点,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